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07/15/content_3221397.htm
穿名牌,面子;喝茅台,面子;开靓车,面子;抽高级烟,面子。无论城市还是农村,过去还是现在,为了面子一掷千金,为了面子送大礼,为了面子主动或被动进行攀比消费等现象屡见不鲜。那么面子究竟是什么呢?它为什么能影响人们的日常消费行为呢?
美 国学者艾克逊、希特生和台湾学者许焕光等认为“面子”源于中国的耻感文化(西方文明是罪感),在耻感取向下,中国人特别注重“面子”。“面子”是中国传统 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罪恶感”是不以人为主的,而是看事情本身对不对,亦即是以内省的方式审视有否违背自 己的原则。如果有的话,即使并没有牵涉到另外一个人在内,心中也会感到不安。因此,比较容易产生不因人而异的原则性态度。至于纯粹的“羞耻感”,则是以别人怎么想为主的,也就是说:自己觉得事情该不该,是由于别人会怎么想。因此,怕对不起人的倾向,就会压倒怕对不起原则的倾向(孙隆基)。因此,人们在穿着 打扮、住宅、轿车、头衔、办公室布置等方面都会顾及面子,即不论自己是否喜欢、在不在意,也要考虑他人会怎么看自己。
从社会心理 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所谓面子工夫,其实就是一种“印象整饰”的行为,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 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戈夫曼进一步用戏剧理论的观点,将面子行为比拟为在舞台上演出的戏剧。“面子功夫”就像是做给关系网内其他人看 的“前台行为”。个人对关系网内其他人做“面子功夫”,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他会刻意地安排他和别人交往时的情况背景,修饰他在别人面前的服装仪表和行为举止,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的形象。譬如在客厅里悬挂名人字画,身上佩戴要人送的装饰品等等,都是所谓的“面子功夫”。
通 常情况是坐奔驰比坐奥迪有面子、坐奥迪比坐桑塔纳有面子;住山水别墅比住都市独楼有面子、住都市独楼比住大杂院有面子;不动用工资袋比动用工资袋有面子; 打高尔夫球比卖煤球有面子;公款消费比自掏腰包有面子,等等。“面子”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依据自我表现作出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所应有的心理地 位,它与身份、地位、角色相联系。
“面子”代表获得的声望,是拥有的社会地位,还包括了个人成就与品格,是一个人经社会认可的 “自我”和影响力的代称,由此也就形成了个体与他人交往的心理距离,强调的是个人的成就和品格与“面子”大小的关联,特别突出了“面子”“他人赋予”的特 性。西方文化中的“自我”是高度民主个人主义的,以自我为中心。而中国人所认同的自我是一种更为集体主义的自我,和一个基本的团体如家庭,工作单位的人连 接更为紧密,而且深受“面子”的这种假定的非标记性的文化假设影响。面子在汉语中,包含着一个以荣誉为核心的一系列意义。构成中国人际关系结构的一个重要 因素是“面子”,中国人的“面子”观念极强,不仅能“伤面子”、“丢面子”,还能“给面子”、“赏面子”。“面子”具体地调整着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方向和 程度。“爱面子”是中国人内在人格的重要特征之一。
正是由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爱面子的心理,所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总 是以对方给不给自己“面子”和给自己多少“面子”来判定对方对自己的接纳程度,并对彼此的关系进行认知和评价;同时,互动的双方为了促进彼此的关系,一方 面为自己的自尊,另一方面也为给别人“面子”,就带上了“面子”这一面具进行交往。消费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们之间的交际功能,所以在消费中不能不讲面子。
冯 小双在祁县农村做了一个调查,发现农村妇女特别注重外显性消费,其实质是面子文化在起作用,包括许多农村都在进行的盖房大战,修坟造墓立碑大战,以及愈演 愈烈的请客送礼风,越还越还不清的人情债。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农民太重面子,仿佛人活在世上,吃饱肚子之后,面子就是头等重要的大事了。因此,不少农民一 生实际上都在为两个东西奋斗,一是肚子,二就是面子。可见,一个人不管其社会地位和声望高低,都存在爱面子的心理。可以说,面子消费行为已经成为中国人社 会中恒久而普遍的消费行为,争脸、维系体面和关系已经构成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确实影响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消费行为。(姜彩 芬)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